—— 兼论后现代主义及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向
席跃良
摘 要:当代人的消费与审美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机械文明所崇尚的“功能第一”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将机械美学的几何形式作为单一的设计语言,与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品味发生碰撞,理解和共鸣每况愈下。美国史学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20世纪后半叶向现代主义发起冲击,写了一本有影响的书:《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于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流行起来,并从建筑开始,带动了其它设计领域的发展。在众多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高技派”、“反设计”、“波普艺术”、“孟菲斯”、“解构主义”及“新现代主义”等设计审美风格,都成为演绎挑战现代主义的内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孟菲斯;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Post Modernism)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意大利,盛行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今天全世界艺术设计各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一场反抗现代主义的、广泛的文化艺术运动,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所不耻的“装饰性”加以发展。其核心是反对现代国际建筑大师——米斯•凡•德罗为代表“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减少主义”设计观念,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以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风格上的总体特征是重形式、强调装饰,试图把良好功能的科学结构和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以及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等多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结合起来,追求独特的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其设计风格呈多元化的趋势,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呈现出
【作者简介】席跃良,男,上海杉达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艺术设计系主任(兼),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色彩》现任主持人。
繁缛拼凑的“大杂烩”格局。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是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是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其四,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和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法,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以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整一。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人的思想意识中不断扩张、渗透,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但现代主义的衰落并不意味着消亡,其身后的任何运动,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推翻和否定。后现代主义虽大量运用装饰一度先声夺人,达到光彩夺目的境地,但这个设计运动的核心依然是昄依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框架,只不过是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只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内容的批判,而不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否定,而是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接纳了现代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装饰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并存,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对对待任何设计风格及流派都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善古融新、与时俱进。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性风格
进入20世纪后期,新一代人的审美观念、艺术界的新潮流及其随着人们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厌倦,设计师们为满足大众审美趣味,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1.“波普”审美与“反设计”
“波普”一词源于英语“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化、流行化之意。这是一场风格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20世纪60年代起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乃至全世界。突破了国际主义风格的严肃与冷漠,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味的多元风格,是对现代主义戏谑性的挑战。现代人不满足以前那种只讲究功能性的保守设计,他们追求现代、前卫、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产品,这些“反设计”的新审美观,就是波普艺术。
波普设计在室内、用品、家具、服装、广告、玩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夸张、奇异和富于想象力的造型,单纯、鲜艳的色彩,多用塑料和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普波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如英国玛丽•奎特所设计的“迷你裙”,在世界风靡十几年;法国国际时装设计大师库雷设计的太空系列,以“迷你”短裙配白色矮塑料靴为特征;意大利设计家发明了充气椅和著名的2号莎柯,英国人称它为松垂的袋子,袋内装着聚本乙烯小团,在开口处用毛织品缝住口,这种设计被认为:真正体现了新时代的审美。
这个时期的广告气球和空中广告,如飞机、直升飞机上;起重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上都附有广告宣传的信息。还利用广告塔、商标标记、象征符号充斥在铁路和地铁车站、公共汽车和机场的等候室;体育比赛的场地周围、公路旁的告示牌;用照片和色彩构成形式表现的说明书;在科技方面起各种作用的平面、立体的视觉化图形;为了创造统一形象的信笺、信封、申请书、预收单收据、包装标签、样本、报纸、招贴、畅销杂志和媒体等,一时铺天盖地而起,都充满着浓厚的波普风味。
现代主义由于在很多方面与鼓励消费的体制、追求标新立异的观念背道而驰,单调的风格难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口味。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严重地动摇了现代设计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为主的统一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大利出现了“反设计”风格(Anti Design),接连不断地与现代主义对抗,成为席卷欧美的“反设计”潮浪。
“反设计”表现在设计上,是有意识地对产品尺度和形态加以夸张,采用怪异的色彩和双关语,以暗、隐、喻等暗示功能价值进行处理,风格上受到艺术流派特别是波普(POP)艺术的影响,追求猎奇、怪诞的效果和大胆艳俗的色彩。如意大利德帕斯3人设计组受此影响,设计了类似软雕塑的垒球手套沙发;另一位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盖当彼德•希尔设计的“扶手椅”,如图-3所示,采用不规则、不对称的造型,其红、黄、蓝色彩是对蒙德里安“风格主义”的重新解释。“反设计”风格一直延伸到20世纪末期,然后被囊括在“后现代主义”设计范畴。
2.孟曼菲斯激进浪潮
意大利设计一直以来处在国际现代设计的前列,激进主义浪潮,也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孟菲斯(Memphis)1980年12月在米兰成立,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7名设计师组成,成为世界上以家具设计为主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
孟菲斯的设计打破了功能主义观念的束缚,强调设计品的装饰性,大胆使用颜色,展现出与“国际主义”、“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因此以不惜采用廉价纤维材料为能事,而成为孟菲斯风格的明显特征。他们常在表面装饰抽象图案,运用俗艳明亮风格的粉红、粉绿来加强娱乐性,由此产生出关于材料装饰及一系列新观念,留给人们新的启迪。索特萨斯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存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
孟菲斯却把一些清新的空气带入设计界,使人们在批评它“坏品味”的同时,也得到某些启发或受到某种振动,开始重新思考近百年来形成的功能设计观念。孟菲斯设计的代表作,如索特萨斯的那些奇形怪状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极像一个带颜色的雕塑,不具备书架的功能;还有德奥托尔设计的如“裸鸟”,是一把令人发笑的大壶,滑稽幽默,成为工艺严谨的微型建筑风格,他与安德勒尼拉合作设计的“芝加哥论坛”的立式台灯,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作品,并成为国际设计界的流行风格,如图-4所示。
3.新现代主义设计与建筑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设计界,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高峰新现代主义设计(Neo Modernism),它秉承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原则,是后现代主义设的深入发展,或者说是一种创新和风格设计中的补充。
新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们,却又对现代主义的设计、美学原则十分赞赏,他们崇尚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重要方面,在设计中追求造型简洁、单纯和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种二重性说明,新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在后现代主义运动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新风格。他们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赋予建筑鲜明的个性表现,并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这一点是和过去的现代主义背道而弛的;他们还坚持使用现代主义的设计诺言和许多方法,同时善于以单纯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涵的个人风格,这一点又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新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性人物、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Pei Leoh Ming),认为建筑应该从整个城市规划结构出发而不能孤立地对待个体建筑;他还认为,建筑是可能性的艺术,是伟大艺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这种艺术还要经过考试——满足社会的要求。他善于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石、混凝土、钢筋和玻璃等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雕塑感的建筑。作为一个华人建筑师,他反对把中国古建筑的某些构成部分生硬地附加在现代建筑之上,而主张寻求适当方式来表达中国建筑的传统本质。其代表性作品如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水晶金字塔(Le Grand Louvre,1989年)采用了玻璃钢结构,具有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不寻常的构图,他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以及他在入口处安排的灵动性和“随意”性,又恰恰是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向。其代表作还有如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厅、科罗拉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中国台湾省东海大学卢斯纪念堂、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约翰•汉考克大厦、香港中国银行等。
新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性人物,还有如美国著名建筑家理查德•迈耶(HannesMeyer),他设计的、造价高昂的美国洛杉机市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与文化中心,充分体现了格罗皮乌斯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庞大的建筑群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整体,全白的色彩,单纯的几何造型,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时代感。新现代主义的代表集团有“纽约五人”、“阿奎特克托尼卡设计集团”等;独立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人物除贝聿铭、迈耶外,还有:佩利、霍尔、鲁道夫等人。“纽约五人”集团成员加斯米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扩建大楼作品,没有繁褥的装饰,造型语言简洁明快,具有现代主义注重功能和理性的严谨而简洁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表现和象征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4.解构主义设计风格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后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师对设计形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时所创造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筑设计界直至今天。其理论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都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和独立特征。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为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造成视觉上的复杂、丰富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感。实际上,经解构主义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Frank Gehry)、埃森曼、特斯楚夫、本尼什、哈迪特和日本的井广美藤。其中以盖里的作品最负盛名。尤其是盖里的设计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其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的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的奥林匹克村等。
三、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与发展趋向
纵观世界性的现代设计趋势,中国当代设计的历史并不长久。1987年,中国工业美术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现代设计走上了快车道。2007年,是中国设计开创20周年的历史时刻,是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现代设计”,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之下,中国现代设计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1.从企业发展看中国当代设计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两年的艺术设计在中国家电企业正逐步受到重视。一批诸如“海尔”、“美的”、“联想”等优秀的国内企业,其整体发展不仅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列,其设计成果更是如此。目前,中国设计创意产业中,现代设计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艺术设计。带给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全球制造工厂”的角色,已经发展到几近极致。而面对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发展现代设计正是自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现代设计行业21世纪来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从业人员约30~40万人,设计年产值约为300多亿人民币,以2008年为例,已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在一大批企业中,除“联想”、“海尔”之外,“康佳”、“华为”、“长虹”、“华旗”、“美的”、“中兴”、“飞亚达”等国内大品牌企业也都在艺术设计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然而,相比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国设计还非常年轻,更多的中国企业目前在设计方面还表现平平。有人说,中国现代设计被禁锢在圈子里,渴望突破却缺乏勇气。看到了欧、美、日、韩成功的先例,但又担心风险而放不开手脚,并没有能够摸索到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工业设计”概念的一个产业,早在20多年前,就先后有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工程师逐渐投身IT设计行业。可在其后一段时间,IT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刺激着中国企业,各大企业纷纷在产品和市场为核心的规模化战略下快速地向前发展。据了解,同欧美很多成熟的跨国企业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IT企业对“工业设计”概念的工作价值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在资金投入和时间的支出和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毕竟,这是因为大多数国内IT企业在研制某产品前期的开发初期阶段,几乎没有能够同设计公司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也就只是比较粗浅地提出对产品的一些具体要求。至于双方本应重点讨论的关于该产品的定位问题等等也都是很少有所提及。
另外,如今中国IT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薄利”时代。也就是说,在利润率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就需要各方面的运营费用都进行相应的压缩,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本来就投入并不大的技术研发领域。然而,现代设计本身的种种要素也就决定了超大规模的投入,使中国设计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轨道。
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MADE IN CHINA”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也曾欢呼雀跃。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残酷的竞争与重重危机。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现在却成了来料加工、无创新、无设计的代名词。而改变这一切的方式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中国设计,一个令人兴奋、承载了无数人希望的词组。企业要想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拥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但“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创造”,已经具备强大制造力量的中国企业,急需现代设计的“催化剂”。当代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手段,要服务于产业,服务于企业,不可能游离于当前的环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需要多长时间,不仅取决于设计师、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运行机制。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整个行业的运作机制;从小的方面来讲,是企业中的管理机制。
可喜的是,中国国内企业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设计的重要性。此外,国内还应该为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除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外,政府的阶段性扶持也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这一战略性决策,标志着国家对以设计创新带动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产品自主创新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提到日本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精细小巧;提到韩国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绚丽多彩;提到美国设计,人们可能想到的是华丽。那么中国呢?中国设计一定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含蓄:融入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精神的设计,而不是像很多国外设计一样更多地体现在物理层面。设计应讲究“适合”,真正的中国设计的特征应该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有自己的地域特征。
“海尔”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任何产品时都会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设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海尔荣膺“2007中国五金、厨卫产品设计创新奖”的同时,再次说明“绿色”设计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他的“贴心”和环保将是未来厨卫设计的趋势。海尔集团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的成员也由最初的4名发展到现在的70余名,并且在世界各地建立了6个设计分中心,10个信息中心。公司资产也超过千万元。目前,海高设计制造的领域涉及白色家电、黑色家电、信息产品、住宅设施和平面设计。该设计中心总监、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宁在谈到这个奖项时表示:“任何一个奖项都应该是一个导向,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师,什么是好的设计理念,希望红星奖能够象G-mark、IF等国际著名工业设计大奖一样,为中国的工业设计起到推动作用。”他们坚信:“用户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对于海尔设计来说,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迎合用户的需求上了,他们正在创造满足需求,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海尔设计不仅是在设计产品,也在创造着感动。
又如“美的”。始建于1995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美的设计公司,隶属广东美的集团,是中国首家由企业投巨资成立的大型专业工业设计策划公司。“客户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这是美的人的信条,为之努力不止。迄今,美的设计公司共完成创新设计500余项,获国家专利300余项,曾荣获中华工商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IF中国设计大奖”、清华同方电脑IT行业“2001年度精品奖”及2002年“用户体验选择奖”等30余项奖项,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应。现在美的集团每两天有一个新产品诞生,每4天有一个专利申请,并且成立了知识产权部,有12个人专门做这项工作。
3.现代设计面对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首先,是现代设计的东学西渐问题。不说生活行为使用方式,单单从人种上研究人机工程学,便可发现东、西方人种在尺度上甚至都存在着巨大差别。性格上更明显,西方人外向,东方人内敛;西方礼节拥抱,东方传统是拱手抱拳,一个外向一个内向用力;西方人用刀叉,东方用筷子,一个外向一个内向。这些每天最基础的日常“下意识”行为尚且如此,社会行为的差异更是毋庸置疑。因此西方的标准不能照搬于我国,政治思想如此,人文思想如此,现代设计思想也是如此。有些像是百年前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历经这么多年人们还在年轻时候留学设计,中年之后回归主流价值观,可以说中学西学的“体”、“用”之分早就深入人心了。但是我们意识到“西学管用”的同时,也不应当忘记东方观念的本位思考,只有二者的良性结合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方法,作用于我国这一特殊环境,应当寻找我国社会的代表性特征,而不是被西方的权威社会论调所误导。
其次,是老龄社会问题。为了一个具体到中国的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我们是否能够从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做起,通过设计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促使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进步。人们一直关注的老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的普遍措施就是养老保险加老人院,显然这些不仅看似冰冷的东西在我国是很难被良性消化掉的,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面临过老龄化问题,甚至我们一直在面临,但是解决的办法并不是直接利益上的优待这些“弱势群体”,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导向。说起来中国人对于老龄化问题的传统设计就在一个“孝”字上,自打汉朝开始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屡见不鲜。人们对于尊长的认识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习惯,赡养老人的问题随之不仅受到重视而且被良性解决。因此除了养老保险,老人院这种“治表”的西药,国人更应当在为弱势群体考虑的时候补上一方“治本”的中药。
再次,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试想伴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拓,我国的消费市场接触面会直接以倍数增长,而且对于全国的全盘经济发展来讲意义更为重大,而他们所需要的不光是资本的注入,而在某一种层面上说应当叫做“具体的设计”,即如何能开拓出农村市场的设计。它可能是一件产品,一辆交通工具,一种设计思潮,但其根源就如前所述是一种“设计师对于和谐社会伦理关系的思考”。这种发展农村市场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社会责任,同样也能通过这个具体设计给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利益。面对农村市场,无论从地理概念还是人口概念上的数字概念,在这里不用多议,须讨论的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让农村既进得来,也出得去——必要的农业发展条件进来,一部分过剩生产力出去。即打开了市场又为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同时随着农村自身于整体社会接触的增多,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一个稳定的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市场将是指日可待。在现代市场手段的作用下,任何人都会被激起购买欲望从而就范,而且我们应该乐于此道的现代设计。
还有一个“现代与传统共存”的问题。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文明如唐诗、宋词、戏曲、国画、书法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等也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中国的儒家思想、诸子学说、孙子兵法更为当代商界、文化界所推崇 ……。纵观我国历史长河,民俗工艺恢恢宏宏,秦时的兵马俑充满风骨和精神;唐三彩,生动逼真、色泽艳丽;清朝的服饰、头饰,玲珑突兀;苏州刺绣,精巧秀雅、巧夺天工……,都可重放异彩。
面对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一批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设计界的一次历史性挑战与机遇,如图-9所示。传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艺术设计现代化的进程中,
明智地对待传统,不仅是尊重民族自身历史的需要,也是传统为现代化服务的需要。走向艺术设计现代化,民族传统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笔可借鉴的财富,应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贯通。
参考文献:
[1]席跃良,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斯蒂芬•贝利,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网上转自:http://www.idsa.org/absolutenm/templates/a=89&z=23.
|